梧州日報記者 甘沁雨 通訊員 袁欣
眼下,“秋老虎”的威力不減,室外的溫度仍在30℃左右徘徊。而在長洲區源奇智慧農業公司的食用菌種植基地里,畫風卻截然不同,這里的工作人員早早穿上了輕便羽絨服,舉著剪刀在鮮嫩的菌菇間靈活穿梭,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秀珍菇、豬肚菌采收裝箱。9月17日,該基地迎來首批食用菌采收,記者來到基地感受“冰火兩重天”里的豐收喜悅。
記者剛走進秀珍菇出菇房,一股冷風便迎面而來,與室外的燥熱形成強烈反差。放眼望去,小小的出菇房別有洞天,立體網格架上,層層疊疊的秀珍菇從菌包里伸展出來,像撐開的小傘般舒展,密集卻不雜亂。
“出菇房的溫度為何這么低?”“秀珍菇的生長環境有什么要求?”面對記者一連串的疑問,基地技術顧問甘展維指著菇房外的智能環境控制系統耐心解釋:“這個系統能實時調控菇房里的光照、溫度、濕度和氧氣濃度。現在是秀珍菇的最佳采摘期,我們將溫度調到5℃左右抑制其生長速度,讓菌菇保持鮮嫩的口感。采用立體種植,可以直接把空間利用效率拉滿,實現產值最大化。”甘展維進一步介紹,基地采用國內領先的智能化、工業化種植模式,新建鋼結構菌棒生產車間和菌棒培育車間各3000平方米,配套39間標準化出菇房及現代化菌種研發中心。基地同時采用架空式可移動種植箱體,既不改變土地性質,也不受天氣影響,單位產量比傳統方式提高7至10倍,日產量大約3噸,通過冷鏈專車直接配送銷往南寧和廣州,年產值可達1億元。同時,項目通過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模式帶動農民增收,目前已輻射周邊200余戶農戶參與采摘、包裝運輸等產業鏈環節,共享產業發展紅利。
從智慧菌棚移步到長洲鎮龍平村嘉禧農場現代化羅非魚養殖基地,記者又感受到另一番收獲的喜悅。
15畝的坑塘水面波光粼粼,岸邊的進水口正源源不斷地引入周邊的活水,一尾尾羅非魚在清澈的水體里游動。忽然,岸邊的自動投料機啟動,飼料均勻拋撒向池塘,數千尾羅非魚競相躍出水面爭食,場面十分熱鬧。
“我們這是集約化養殖,既盤活了坑塘資源,又能保證產量和品質。”養殖基地生產負責人陳偉明指著魚塘介紹,基地通過引灌周邊流水入塘,不僅省去了人工換水的成本,流動的活水還能減少魚類病害。“今年,我們投放了3.5萬余尾魚苗,預計首批產量就能達到2萬公斤以上,收益約20萬元。”談及養殖優勢,陳偉明底氣十足地說:“我們的養魚技術是從廣東引進的,養殖成本約每公斤8.4元,比傳統養殖劃算。我們計劃一年出兩次魚,年產量約3.5萬公斤。”
智慧菌棚里,“金菇”滿架;生態魚塘中,“銀魚”滿塘。從科技賦能的智慧種植,到因地制宜的生態養殖,共同構建出長洲區“精而美”的農業模式,為鞏固脫貧成果、促進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,也將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動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