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新華社電(記者 田曉航)10月8日迎來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,這意味著深秋正式來臨。中醫專家提醒,寒露時節氣溫降低、晝夜溫差顯著、空氣更加干燥,容易誘發呼吸道、關節、胃腸、心血管等方面疾病,養生防病應注重防寒防燥、收斂陽氣。
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血管科主任張振鵬介紹,中醫認為肺喜潤惡燥,寒露時節,“涼燥”之邪易導致肺津耗損、肺宣發肅降功能失調,使人出現口鼻干燥、咽喉癢痛、干咳少痰、皮膚干燥等癥狀。
同時,“寒邪”易侵襲人體經絡關節,使關節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疼痛、僵硬、活動不便;還易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脘腹冷痛、腹瀉便溏、食欲不振等。氣溫驟降還會增加急性心腦血管事件風險。
“寒露時節是萬物收斂、人體陽氣內藏的轉換時期。”張振鵬說,這一時期飲食應以溫潤為主,適當多食銀耳、百合、山藥等具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物,忌食生冷;減少辣椒、花椒、白酒等辛辣發散之品攝入;體質虛弱者可適當平補,但不宜過于滋膩厚重;宜少量多次飲用溫開水,或選用淡茶水、蜂蜜水、梨水。
專家介紹,這一時期還應早臥早起、睡眠充足;注意保暖防寒,早晚及時增添衣物,老年人應全面保暖,尤其注意頭頸、腰腹、腳等部位保暖;定期開窗換氣以免污濁空氣滯留,保持一定空氣濕度以緩解秋燥;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而傷陽氣,可選擇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散步等溫和運動,運動時注意保暖;避免情緒大起大落和過度憂思。
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“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”代表性傳承人嚴蔚冰說,寒露時節還可采用中醫導引法來宣通肺氣,幫助肺發揮“主一身之氣”的功能,具體做法為:取正坐坐姿,兩手按膝,轉頭同時雙手向上推引,左右各15次;其后叩齒36次;最后漱咽口中津液三次。